[轻微剧透|话唠注意]浪客剑心真人电影不完全观后感

前日去影院看了《浪客剑心》真人电影的第二部——有些地方将上下篇分别称为第二、三部,但于我看来这终究是一部电影,是一次性拍摄的,除了上映时出于时长的限制而切割开,没有加以区别的必要。

要用一句话总结观感是很困难的。

当初看完第一部我是惊艳得无以复加,这回却没有同样的感受。但若拿第二部与第一部相比,我又说不上有什么地方是不如第一部的,甚至可以说,第二部在各方面都进了一步,尤其在视觉享受的方面实在是无可挑剔。可我没有像第一部时那样激动。这或许是因为,第一部时我所担忧而结果却超出预计地被满足的,诸如原作能否得到尊重、人物造型能否得到还原、场景能否表现得如动画一样唯美这些问题,在观看第二部时已不需要担心,直接从期待的体系及评价的体系里剔除了。

要总结观感是很困难的。考虑了许久,我决定还是以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写这篇观后感:可能无法涉及电影的每个部分,而只记录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也没有中心思想,只是想到一点写一点罢了。

 

首先是关于原作中不曾出场的伊藤博文。虽然初登场时我几乎是悲观地想着“果然开始不靠谱的原创了么”,但结果竟意外地认可了这一段剧情。

漫画里左之助与安慈所仇恨的、志志雄所鄙夷的明治政府,只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概念。实际登场的角色里,除了一些有眼无珠的下级警察,作为上层官僚的山县有朋和大久保利通都是十足的正面形象;追忆篇里的桂小五郎相对复杂一些,但总体是从正面塑造的,甚至给人以既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又富有人情味,既是豪杰又是君子的堪称完美的印象。作品中关于明治政府的卑鄙、残酷、软弱、愚昧的指责,要么是过去时的,要么是口说无凭的,直观地摆在读者面前的明治政府是正直、光明、大有希望的。于是意图颠覆这朗朗乾坤的志志雄就成了彻底的邪恶分子——我作为一介读者,在阅读漫画时就是如此认知的。因此当京都一役结束后,剑心称方治为“忧国之士”,又称即使历史遗忘了志志雄自己也会永远铭记时,我觉得费解又矫情。

原作漫画对于明治政府最深刻的批判,是京都篇最末旁白里的一句话:数年之后,在富国强兵的政策下,明治政府亲手将日本引领到弱肉强食的时代。但即使读者们此时陷入沉思,故事也早已结束。换言之,在此前阅读漫画的过程中,读者们不曾因此疑惑,因此痛苦,而是单纯享受着正义的主角打倒邪恶的敌人的畅快而已。

而电影中伊藤博文的登场弥补了这一不足。当然,我知道,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对这段戏份喜闻乐见。电影中的伊藤博文既非完全的正面人物,也非彻底的小丑,毋宁说,他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所应有的素质:一方面他是诡诈的、见风使舵的、随时可以弃车保帅的;但另一方面,他的决策又确实都是以国家的前程命运为考量的,凡事做两手准备以他的立场而言也是明智的。观众可能会对以这样一个人物为代表的明治政府感到恶心,可能会对主人公为何冒着被出卖的危险依旧奋力保护这个政府感到不解——于是在跟进故事的过程中就不再是单纯的享乐,而有了痛苦。

阅读作品过程中的痛苦来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男女主角的别离,比如主人公在作战过程中所受的肉体伤害,都可能让读者揪心不已。但多数时候这种揪心不会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反省,因此可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表层的、虚幻的痛苦。而如上文所言及的,主人公为何要舍命保护一个不甚光明的世道、明治政府引领下的日本为何最终走上歧途之类的问题,则是现实的、难以化解的痛苦。我完全理解《浪客剑心》作为一部正统的少年漫画,作者不想给读者施加过多的压力沉重,因此只在故事末尾留下发人深省的一语让人回味。但站在个人的角度,我更欢迎真人电影的做法:如果是经过一定挣扎之后依旧认同主人公的选择,那无疑比不假思索的认同更有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大久保利通的房间内悬挂着“富国强兵”字样的书法。通过布景传达内容,实在是高明的手段——虽然可能只有相当熟悉原作的观众才会留意到这一细节并了解到制作组的用心吧。

 

此外让我觉得电影中塑造得极好的,是佐渡岛方治和驹形由美这两个角色。但对此二人又略有不同:对由美是“满足”。原作的什么都可以删(比如十本刀各自的故事),什么都可以改(比如最终决战的场所),唯有志志雄刺穿由美的那一幕是京都篇精华中的精华,在这一点上编剧与我保有共识,着实令人高兴。对方治则是“惊艳”——我知道这个词用得可能有些奇怪,但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会有同感。说句实话,观看原作时,直到最后揭示方治在狱中自杀,或者稍早一些,当由美请求他开枪而他拒绝的一刻,我一直都将他视为反派阵营里调节气氛的夸张的小丑。虽有参谋之名,但并没有什么事实都证明他的才华。电影放大了他的癫狂、他的过激、他过剩的表演欲,甚至加上了性别错乱的因素。他依旧是个小丑,然而观众在欣赏他小丑式的表演时能够如此清楚地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悲剧的成分:一个因理想不容于世而疯癫者。不得不说,泷藤贤一的表演实在是超乎了我的期望。

 

相比之下,电影对于宗次郎的处理是最令我遗憾的。我检讨过,这是否是因为相较于原作里其他角色,我对宗次郎抱有更多偏爱,致使难以满意于改编——但权衡之后我排除了这种可能。

事实上,直到与剑心最终决战之前,我都很满意于电影对于宗次郎的塑造。神木隆之介的表演让我感受到某种“唯有真人才能体现,而漫画或动画难以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宗次郎笑容的虚伪与可怕。漫画终究是平面的,漫画读者在读取人物面部表情时所接收到的信息,终究和现实生活中与真人面对面时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说句可能很失礼的话,我觉得表情刻画也并非和月的长处)。而面对真人演员时我则忍不住地想到,要是身边有个人成天端着这样一副笑容点头哈腰——那真是叫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般的难受。是的,就像原作里宗次郎回忆中家人们看到他一脸笑眯眯时的恼火,或是斋藤或宇水与他言语交锋时的那种无可奈何,如今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如同剧中人物一般感受到了。

漫画里的宗次郎散发着一种从容的气质,以至于我曾见过评论说,读原作觉得宗次郎比志志雄和剑心还要强。而电影里的宗次郎则从最初就明显地让人感到,他的笑容并非源自内心的安定,而是某种精神疾病的表现。与此相对应,原作中刺杀大久保时宗次郎的登场台词是“将死之人无须忧虑国家的前途”,电影里则是带有一丝喜剧效果的“你好,初次见面”。如果说前者流露出的是以实力及对全局的掌控为前提的自信,或者狂妄,后者则着重强调了该人物精神错乱的一面。不仅如此,真人电影里的宗次郎有许多漫画原作里所没有的“小动作”,比如无论对友方还是敌方都频频点头行礼——比起仅仅停留在“礼貌地问候敌人”程度的原作,如今电影更清楚地告诉观众:这个人物脑子有病。

不知道是否会有人认为这种演绎损伤了宗次郎的完美形象,但以我观之,这种塑造是有趣的,是能调动观众神经的。不同于漫画有足够的篇幅可以培养读者对角色的感情,电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起观众对该人物的好奇,并因此产生对后续剧情的期待。然而让我失望的是,电影虽成功地吊起了我的胃口,却没有给出足以填实这胃口的答案。宗次郎的身世最终只由安慈在台词里一笔带过。宗次郎为何对志志雄的弱肉强食论深信不疑,不把这个问题交待清楚,最后的崩溃及失败就显得莫名而无力。我也遗憾于电影的最末没有交待宗次郎的去向,这使得他沦为一个普通的战败者,只有破灭而没有新生。

十本刀里的其他人物,出于电影时长的限制,不能交待他们的来历,甚至连名字都不曾出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将笔墨集中到方治、由美身上,已足以使敌方阵营显得有血有肉。苍紫的设定比原作简单了许多:去除了与剑心的旧怨(因为第一部中不曾出现那样的设定),也没有与志志雄的联手,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挑战者,但电影之中前后统一,自圆其说,也是可以接受的。宗次郎给我的遗憾恰恰在于,前期的铺垫最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个期待中可以更加饱满的角色被浪费了,即使不与原作或动画进行比较,于电影自身的完成度来说也是一种损伤。

 

顺带一提,宗次郎与剑心在新月村那一战美得着实摄人心魄(不过我很想吐槽那怎么看都是樱花的花瓣雨不符合季节),然而船上的最终战,尽管我也一路赞叹“真是太厉害了”、“能看见刀剑的残影”、“中国的武侠片都未必能拍到这样水准”,但心底里终究感到哪里空荡荡——或许是因为TV里的这一役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吧,宗次郎那踏着背景音乐拍子的小跳步。剑心离开神谷道场时与薰的离别的那幕也是,我挑不出电影有哪里不好,但实在是脑海里那萤火虫飞舞的场面挥之不去。

观看第一部时我满心许愿何时能把追忆篇也真人化了——当初看《龙马传》时我盼着有朝一日佐藤健能演剑心,所想的也是追忆篇里的剑心。然而,看完第二部后,我发觉自己不那么期待了。不是因为我觉得制作组会糟蹋原作——恰恰相反,我知道大友组是有质量保障的。我害怕的是即使真人电影拍得再棒,我依旧会不自觉地想念那一年的古桥一浩。无可超越,这也是一桩令人悲伤的事情。

 

撇开古桥不谈,相比于第一部,这一回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部作品的定位不是“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而是“大片”。号称要冲击今年日本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要以前所未有的武打制作留名日本电影史,即使没有原作支撑单靠演员表也足够吸引观众的大片。我甚至毫不顾忌地猜测,剑心学习奥义的那一段戏份如此之长,就是为了让冲着福山雅治而来的观众们值回票价,因此本可以花费在十本刀等其他角色上面的时间被压缩了。但叫我感动的,是制作组在服务普通观众的同时,仍旧忠实地在履行着“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的职责,服务着原作爱好者。不止是许多动作和场景如实地再现了漫画(我个人以为几乎是真人电影再现少年漫画的极限了),还有那些在电影中加入的于剧情可有可无,但原作爱好者能会心一笑的成分:比如剑心在比古师父处修炼时念出了“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的台词,比如公布剑心在幕末所犯的罪行时出现的清理明良的名字,或许还有安慈痛斥左之助不明白明治政府的龌龊时左之助那意味深长的一哂。

我猜想自己对待改编作品的态度是相当宽容的。比起一板一眼地还原原作,我大概更重视改编作自身作为一部作品的素质与完成度——像少年漫画那样喊出打架招式的名称还配个人站在旁边分析解说原理的真人电影无疑是愚蠢的。即使角色形象产生微妙的偏离,若改编作是能自圆其说的,塑造的手法是高明的,我也会当作是与原作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个体来欣赏,而不认为这会伤及原作。或许也是因为如此,我才喜爱古桥一浩,喜爱追忆篇,喜爱猎人的旧版TV。

 

我决定就此收笔并不是因为我把观感倾诉完了——看过电影的朋友,或半年后看了DVD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根本没涉及重要的剧情——或者上面那段话看起来如同总结,而是因为花费时间来写这种东西而不去好好工作的罪恶感已到达顶峰。

再多嘴两句:

竹林一幕的佐藤健真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武井咲披头散发的样子比较好看。

 


评论(1)
热度(10)